【人民政协报】广州市政协委员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马晋平:结直肠癌的症状并非只有便血、腹痛

2025-05-12

       李先生最近几个月总感觉身体有些不对劲,时不时腹痛,原以为是吃坏了肚子,可腹痛却断断续续,不见好转。而且,排便习惯也乱了套,有时便秘,有时又腹泻,粪便里还隐约能看到血丝。李先生工作繁忙,想着可能是压力大导致的小毛病,便没太在意。直到有一天,腹痛难忍的他被紧急送往医院,经过一系列检查,竟被确诊为结直肠癌。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,让李先生和家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。

        “像李先生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。”广州市政协委员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马晋平说道,在多年的从医经历中,见过太多因忽视结直肠癌早期症状而延误病情的患者。他指出,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,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。在中国,41~65岁人群是高发群体。结直肠癌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,与遗传因素、饮食习惯(如过多摄入高脂肪、红肉,缺乏膳食纤维)、肠道微生态紊乱以及一些高危因素(如结肠腺瘤、炎症性肠病等)密切相关。

       很多人对结直肠癌的认知存在误区,认为只有明显的便血、腹痛才是患病的表现。“结直肠癌在早期往往症状隐匿,容易被忽视,其中一个隐秘症状便是排便习惯的改变。”马晋平强调,正常情况下,人们每天的排便时间和次数相对规律。一旦在一段时间频繁出现排便次数增多,一天数次甚至十几次,且并非都是腹泻,有时还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,需高度重视。这可能是因为肿瘤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,像李先生排便习惯的改变持续了很久,却没有引起重视。

       “粪便性状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的隐匿信号。”马晋平介绍,健康的粪便通常呈条状、成型。如果发现粪便变细,或者表面带有黏液、脓血,就需要警惕了,这可能是肿瘤占据了肠腔空间,使得粪便在排出时受到挤压变形,肿瘤表面的破溃出血以及分泌的黏液混入粪便中,就会出现带血、带黏液的情况。不过,由于便血、黏液便等症状有时与痔疮、肠炎等疾病相似,很多人就会自行判断为普通病症,从而延误了对结直肠癌的诊断。

       马晋平说,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、腹胀。这种疼痛往往并不剧烈,呈隐痛或胀痛,位置也不太固定,有时在腹部左侧,有时在右侧。疼痛可能会在进食后加重,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。很多人会将其归咎于消化不良、肠胃痉挛等常见问题。但实际上,这有可能是肿瘤侵犯肠壁、引起肠道梗阻或刺激周围神经所导致的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腹痛可能会逐渐加剧,甚至出现肠梗阻的典型症状,如呕吐、停止排气排便等,但此时往往已经到了疾病的中晚期。

       “此外,长期的疲劳、乏力、贫血等全身症状也可能与结直肠癌有关。”马晋平提醒,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,特别是发生在右半侧的结肠癌,比如升结肠癌、盲癌等,容易导致身体虚弱、易疲劳。同时,肿瘤慢性失血会引起贫血,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、头晕、心慌等症状。然而,这些全身症状较为宽泛,很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疾病混淆。

       马晋平提醒,如果自己有一级直系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或那么自己的身份便“荣膺”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,要更加注重体检和筛查。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上述异常表现,一定要及时就医,进行详细的检查,如大便隐血试验、肠镜检查、肿瘤标志物检测等。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与中晚期有着巨大差异,通过早期筛查,能够发现许多无症状的早期患者,为及时治疗赢得宝贵时间。对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、饮食习惯长期不良、患有肠道疾病等高危人群,更要定期进行筛查。

       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结直肠癌至关重要。”马晋平强调,饮食上,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类食物,减少高脂肪、红肉的摄取;适当运动,保持正常体重,避免肥胖;戒烟限酒,减少对肠道的不良刺激;保持良好的心态,避免长期精神压抑。

 

报道链接:http://share.rmzxw.net.cn/article/6018447/5.html?t=174597594185103

报道日期:2025-4-30